精品极品国产呦在线观

中国报协网
精品极品国产呦在线观时事政治协会要闻报业动态传媒聚焦报业人物专题报道文旅视界国际传媒视频直播
生态城市刊头故事摄影书画会员展厅无人机天下数字报业
协会要闻 报业人物 生态城市 文旅视界 专题报道 特色小镇 摄影 中国报业网
即时新闻
559亿!中国电影迈上新台阶 银幕总数突破5万块 以自我革命精神推动主力军挺进主战场 以智库化媒体助力“十四五”高质量发展 重庆市报业协会举行换届选举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总裁向泽映当选会长 精品极品国产呦在线观发贺电并到会祝贺 宁夏报业协会2020年度理事会圆满结束
中国报协网>>书画

翰墨人生&苍产蝉辫;博学仁心——访着名书法家史世奇先生

刘建文&苍产蝉辫;韩艳

2019年04月10日17:10&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来源:中国报协网

  书法是被符号化了的中国名片,在山东这片拥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沃土上有一位大家,将这张名片写得真力弥漫,他就是史世奇。

  史世奇先生性格洒脱,心胸超旷,言谈风趣。一辈子沉迷于书法、诗词、收藏。史世奇的书法作品,笔法率意,布局中和,章法独具一格,渊雅而具古韵。

  痴迷书法得贤师指引

  史世奇父母出身书香门第,家人均写得一手好字,对他的要求就更为严格。他五岁习字,在严父的管教与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纪就能把毛笔字写得有模有样。小时候,经常因为作业写得不工整,而被父亲用筷子抽打双手,日渐养成了他严谨的书写态度。从小学到中学,同学们都用铅笔、钢笔,而他一直用毛笔。“文革”时,学校停课,他的笔却没有停。这期间,他遍访碑林石刻,摹记各种书体。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习书问艺,笃志不倦,久而久之,史世奇逐渐领悟到了笔墨乾坤里的精彩,他把目光投向历代的书法大家,寻找适合自己的字体。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天资与勤奋固然重要,然而在其艺术道路上,除了家庭熏陶,贤师指引令史世奇感怀最多。

 

与启功先生合影

  1970年夏,史世奇暑假回老家烟台探亲。一位朋友家的墙上挂着一幅字,他一下子便被吸引住了。这是一种他从未见过的字体,刚劲中透着秀气,字型如俊秀青峰、神韵似流淌江河。朋友告诉他,这是当代书法家启功大师的墨宝。伫立在大师的墨宝前,史世奇下定决心,今后一定要拜启功为师。也就是从这一刻,他决定从临先生的字、研究先生的书法理论开始起步。从此,他开始默默地搜集启功先生的字,日日临摹研习。

  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又或者,史世奇与启功先生命中注定有师生缘份。1976年,在北京出差的他恰巧与毓震峰先生同一个房间,因志趣相投两人结成好友。同年10月4日,史世奇拿着爱新觉罗溥佺的手条,到小乘巷去找启功先生,但那时他一直没告诉启功先生他在练习先生的字。叁天后,当史世奇再去拜访启功先生时,启功竟然主动提出给史世奇写一幅书法。时间是检验人品的显微镜,日子久了,一生耿直的启老对史世奇非常认可,“世奇先生说话从来不会拐弯抹角。”

  史世奇把启功先生的字挂在卧室的墙上,不管春夏秋冬,任何时候,睁开眼睛都可以看到。史世奇从一点一线切入,细细揣摩老师的起笔入纸的书写方法,觉悟笔墨玄机,浓淡虚实间体悟匠心运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时条件差,史世奇靠着对书法的热爱、聪颖的悟性,用心钻研。随着时间的流逝,史世奇的书法渐入佳境。直到叁年后,史世奇再去北京拜见启功先生,当他拿出几幅自己写的“启体”给先生看时,启功先生惊喜地伸出大拇指,说“嘿,史公没露呀。”听史世奇讲完几年练字的经过及想拜师学艺的愿望,启功感动地说:“好,你跟我学吧。”

  从此,他每年都要赴京几次,当面聆听启功先生的教诲。深厚的书法功底,加上启功先生的言传身教,使得史世奇的书法技艺大为精进。说起恩师,史世奇动情地说:“老师不光教给我书法,在做人、做事等方面也给了我很多指点。”

  史世奇有一方印章名为“得功造化”,他解释说,一是得到启功老师的亲自执教,无论是书体上、理论上,还是文学修养上、做人的道德上都得到了不少的教益和启迪;二是要刻苦用功。启功告诉他,历史上从没有文不济而字写得好的。于是,在写字之外,他广猎古书,研究历史,汲取文学养料。

  “启先生的才学、人品深深地影响着我,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史世奇说,“学习书法虽然常讲要‘转益多师’‘遍临百帖’,但对于习书者而言,最忌讳喜新厌旧、见异思迁、朝叁暮四,不能盲目地追求‘各体兼善’,要在专攻的基础上‘广博’,只有这样,才能自成一家。”

  福顺堂里临池不辍

  清代刘熙载《书概》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书法就这样成为史世奇人生版图上的精神栖息地,一个对于书法的人生故事便有了韧性与张力。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公司评价史世奇先生:“史世奇先生僻居威海小城已叁十余年,不慕名利,潜心于学,于京华盛地渐不为人所知。然先生之胸怀亦博大,艺事也高妙。史世奇先生于古稀之年,仍谨记启先生生前教导,去私心,泛爱众。”

  每一个成功者仿佛都与天道酬勤有关,史世奇痴迷翰墨飘香的书法艺术,书法气质的形成离不开恩师与家乡文化的熏染。

  史世奇“福顺堂”的堂号与启功先生给的一方砚台有关。启功先生在从小乘巷搬往北师大的时候,把一方砚台留给史世奇作为纪念,史世奇打开一看感到很惊讶。这方砚台是属于五大名坑中排第二的麻子坑,麻子坑的特点,有火捺、有眼、有黑石斑,砚台背面雕的是钱,有富贵的意思,叫百贯砚。“福顺堂”的堂号就是得到这块砚台之后取的,这是对启老给自己这块砚台的永久性纪念,这方砚台也成了史世奇书房的镇房之宝。

 

史世奇在华国锋家中合影

  随着时间的推移,史世奇的书法技艺日臻成熟,随之一个莫名的烦恼出现了。启老的书法堪称时代的碑文,但史世奇自己的亦步亦趋充其量也不过是碑文的拓片,如果仅仅满足于这种复制,究竟意义何在呢,这是一个严肃的诘问。如果说传统是一位永远的老师,那么有出息的学生便永远是一位执拗的提问者。某种意义上说,书法的传承上,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新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史世奇每次把自己写的最满意的书法拿给启功先生看,启老都是鼓励。但是史世奇感觉到苦恼,就是字太像了,反而没有自己的东西,启老说:“写字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你学取的东西这只是个基础,但最后要有自己的面貌,没有自己的面貌永远是在别人下面。你回去写我的字的时候,不但要注意形似,最主要的是要去琢磨它的神,你把这个体的用笔结构琢磨透了,在打基础的同时就要吸取别人的优点,吸取别人的不足来变成自己的东西,来形成自己的风格。”

  启老的话让史世奇醍醐灌顶,困惑如云雾般散开,心中一片清明。史世奇逐渐认识到,从古代到现代完美的书法作品,要做到真正理解、真正欣赏,还需要相关的文学、哲学、文化知识的涵养来铺垫,一幅书法作品,我们不仅要欣赏书法艺术的技法含量,感受作者笔墨线条的驾驭能力,还能品味出其修养与内涵,让人领略到线条之外的墨外之境。

  书法艺术是以中国文化为最后的落脚点,书法艺术所体现的审美原则实际上也是文学、历史和鉴赏力的体现。呈现出传统的古典文化内涵,体现了东方的文化精神,阴阳互补,虚实相生,中和唯美,这对立统一的法则,既是史世奇对书法艺术的认识,也是他书法艺术最深刻的体现。

  一字一世界 一笔一精神

  1991年5月6日,为期一周的史世奇书法展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华国锋、王任重、张爱苹、王光英、赵朴初、楚图南、溥杰、刘开渠、刘久庵、史树青、李铎、刘炳森等60几位领导人和有关专家出席书法展。80岁高龄的启功先生在开幕式上致词时尊称史世奇为史公,并谦虚地说史世奇是他的朋友,两个人的情谊之深可见一斑,并题写了“青胜于蓝,下学上达。世奇先生酷好八法,于拙书独有痂嗜,近更广鉴名笔,骏骏上达,展出所作名题数语,蓝吾所愧,达吾所慰也”,以示鼓励。

史世奇正在写书法

  书法展盛况空前,从蝇头小楷到斗尺大字,共展篆、隶、楷、行、草五体精品120余幅,获得了业界的肯定。几十位当代着名书法家、艺术家和曾担任过党和国家重要职务的领导人为他题词,这些题词挂满了其中一个展厅。慕名来向史世奇求字的很多,有着名人士,也有外国友人。当时一位资深的文化记者称:史世奇的书法展是我国近十年来个人书法展中最成功、最有影响的展览。

  回忆这令人难忘的书展,史世奇说他有叁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有众多的国家领导人和有关专家亲临展厅并题词,给予非常高的评价,并给我很大的鼓励。二是国家博物馆对书展的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史世奇书法展筹委会。叁是如此大的规模,七天的书展,每日的观众络绎不绝。这样的书展令我对艺术境界有了更高水平的追求,更坚定了我沿着书法艺术之路不断探索进取的决心,当时就想一定要以新的成绩回报社会,回报领导和启老对我的厚爱。”

  人们开始学书法时,是写笔画、字形。写到高境界时就会出神入化,得“意”忘“形”了,成了有血有肉的生命体,甚至变成了自己的艺术形象,达到了“字如其人”,简单的笔墨线条成了人的“心电图”“生命线”。史世奇把“书法”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有了更新的生命和更深远的社会意义。

  史世奇的书法成就既来自他的才分,更来自他的勤奋。他临习了大量碑帖,积淀了深厚的功力,并结合自己的审美情趣。他的书法作品,无论条幅、册页、屏联,都能表现出优美的韵律和深远的意境,内紧外放的结体,遒劲俊雅的笔画,布局严谨的章法,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超水准。他的书法,也沿袭了恩师启功先生的人品学问,秀丽、博雅、才气横溢、风流洒脱。

  史世奇的书法作品受到中外各界人士的欢迎,慕名而来求字的人越来越多。宜兴紫砂制壶名家想邀请他题书,将其刻于紫砂壶上。史世奇欣然答应,他更是精心创作,精益求精,力图创作出最有意境、最精到的作品。名家制壶与着名书法家书丹铭刻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艺术价值不可限量,深受收藏家的喜爱和追捧。

史世奇的书法作品

  尽管声誉渐高,但史世奇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正如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铎先生所说:“我与世奇作为朋友,深为他坚韧不拔、虚心求学和严谨为人之精神所折服。”他始终把启功先生的一句话记在心中:“把自己不满意的东西送给别人,实际上是糟蹋自己。”

  翻看着众多当代名家大师对史世奇的评价,如李铎为书展撰写前言,鉴定大家刘久庵老先生为其书展赞题“世奇同志深研书法,颇得启老元白先生用笔,真可谓形神兼得者也,不胜钦佩敬服”,全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先生提曰:“史世奇同志是启老元白老师的学生,书法得到元白先生的首肯”……这些评价能让我们从不同角度、了解史世奇及其艺术成就,是一字一世界,一笔一精神的完美诠释。

  博学多才 慧眼识国宝

  书法和古诗词,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怀,铸就一个人的文化品格。除了在书法和诗词方面有颇深造诣外,史世奇还潜心研究、鉴藏文物古籍,尤其对古代的书画、碑帖,见识卓异,造诣精深。并收藏了很多名人字画、古董艺术品,在国内收藏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1983年5月,在全国文物普查中,他在大庆慧眼识珠,一下子发现两件国宝,宋人《蚕织图》和元人《瑶池醉归》两幅袖卷,均被国家定为一级文物,其中《蚕织图》被国家认定为一级文物、甲级之最,在故宫国宝目录中有详细的记载。史世奇因此受到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的嘉奖。

  1992年,史世奇先生又发现了清代画家范金镛的《红楼梦》人物册页精绘,被有关专家鉴定为国内孤本,是古代仕女画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它可以与唐寅、改琦、费小楼等着名画家的仕女画媲美。

  熟悉史世奇的人都知道,他知识面极广,不仅对传统文化有深入广博的研究,还擅长文献考据,加上多年的书法绘画实践,使他深谙其中的艺术规律及具体技法,深谙各家各派的风格特点,从而达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可以说,学者型和艺术家型相结合的鉴定家,决定了史世奇往往可以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史世奇是建国后国家第一批收藏家会员。他收藏的古代书画、古代瓷器、古砚,达到国家一、二级文物标准的数不胜数。国家收藏家协会原会长史树青先生在他的藏品上欣然题跋。

  史世奇曾随国家书法出访团,到德国、荷兰等几个国家。在法国曾获邀参加舒伦堡伯爵的家宴。鉴于他所得的成绩,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中国文化报、人民中国国内外二十几家新闻单位曾先后以书法家、文物鉴定家和收藏家身份向国内作了报道和个人专题采访。1992年入编《中国人物年鉴》和《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等十几部国家级大型典籍。曾发表《论宋人》《简说陶器》《名砚浅说》等学术专着十几篇。

 

在法国与拿破仑之孙舒伦堡伯爵家中合影

  贤善为本 慷慨捐赠尽显仁者风范

  采访中,史世奇先生说的最多的词就是“贤”和“善”。他说,山东是孔孟之乡,圣贤辈出,山东人也笃信“贤善而福至”。

  “我小的时候,父亲就和一些乡绅发起了一个叫‘字会’的慈善组织,救灾济患。那时他们在街上支起一口大锅,笼屉里蒸出热气腾腾的谷子饼,四面八方的穷人会前来领饭。”史世奇至今还记得当时赈济穷人的情景。史世奇回忆说,当时他正在上小学,一天他闻到谷子饼飘来香味,曾好奇地去领了一个,结果被父亲发现后狠狠地责罚了一顿。“后来,我才明白父亲责罚的用意,我领了一个馒头,就可能会有一个穷人挨顿饿。”

  除了父亲的言传身教,深受孔孟教育影响的母亲也自小就教育他,“好心感动天与地。”

  家庭熏陶让“善”在史世奇心中扎根、生长。他的善行随着年龄、能力的增长而增长,对社会公益事业愈发热心。当需要为慈善事业献爱心时,他慷慨解囊,每次捐款都在千元以上。汶川大地震消息传来后,史世奇捐出十余件书法作品,被威海市环翠区政府评为“支援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除了深得启功书法精髓,史世奇还承袭了启功淡泊名利、热心公益的人格。

  “从我敲开恩师的门到参加他的追悼会,是28年零四个月。”史世奇说,“老师不光教给我书法,他的大德和善念也给我在做人、做事等方面的启迪。”

  2008年6月,当得知家乡烟台市福山区决定修建“史世奇艺术馆”的消息后,史世奇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历代名人书画精品、文房古玩,如启功先生的7幅中堂,溥佺、溥杰、孙墨佛、董寿平、孙其峰等大家的字画共100多件,以及自己近年创作的200多件书法作品无偿捐出。

  “艺术的核心是美,人性的核心是善。”史世奇说,书法追求的是美,生活中也应追求真善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慈善的人多了,天下就太平了;正能量传达的多了,社会就安定了。”

  对于这次捐赠,史世奇喻其为“取之有道,用之有道”。“这些财富都是社会给予我的,我把它用作善途,也算用之有道。”老人笑言,“将来积聚到一定的钱财,我还会再捐,做善事是我一生的追求。”

  2005年7月26日,启功去世不久,北京师范大学设立启功基金。28年的师生情让史世奇也萌生了为恩师做点事情的想法。

  为表达对启功恩师的追思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2014年12月10日,史世奇一次性捐出2000万元,建立北京师范大学史世奇教育文化基金,致力于对北京范大学贫困生的资助、年轻优秀教师的奖励以及对教育研究的资助。

  “捐出的2000万元,一部分是我收藏的恩师作品拍卖所得,一部分是我的作品拍卖所得。”史世奇说,“慈善也是师承的一部分。”

  致力于“文化根”扎得更牢、更深

  中华汉字一脉相承,古往今来,刀镌笔写,把中华五千年文明都“记录”下来。书法因其强劲的生命力被一代代人传承下来。

  据史世奇介绍,他一直很重视书法的传承,经常去各地的中小学、大学义务授课。但对于收弟子,史世奇格外谨慎,“书法不同于别的传统文化,这是需要童子功的,除了发自内心的热爱,还要有持之以恒练习的决心。字如其人,我对于弟子的修养和品性一直坚守自己的标准,另外一方面,不能辜负启功先生对我的启迪和教导。”

  史世奇深有感触地说,书法不仅是一种审美艺术,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特色、性格与精神,而书法创作是内在精神体现,是作者心力、功力、精力、脑力、劳力的有机结合和综合能力的结合,其蕴含的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等哲理,与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范紧密不可分。书法能体现一个人心灵意境、生活情趣、审美追求,甚至能这个时代的气息……这样一种观之激人感奋,聊以励精自慰的艺术,应该深入中国人的血液与心灵深处,既修身,又养心。

  “作书能养气,也能助气。”练书时,须绝虑疑神,全躯启动,力送毫端,注于纸上,抒胸中气,散心中郁。史世奇风趣地说,练习书法对人的心理和生理都有一定的调节和锻炼作用,“写字首先需要你戒掉浮躁,要平心静气沉下心来,久练对身心健康大有益处。”

  改革开放40年来,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使书法在创作、研究、教育、交流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和突破,但在普及、发展、传播等方面不容乐观。“电脑、手机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重要的生活交往工具,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很少提笔写字了,能写毛笔字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史世奇先生有些忧心地说。

  “书法曾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而今它的传承却遇到很多断层和挑战。因此,我愿意把精力和时间花在孩子们身上,致力于对在校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教育。让孩子们在写毛笔字的过程中,从小受传统文化的浸染,从而更容易推广传统文化,更热爱我们的文化。另外,书法教育也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使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扎得更牢、更深。”

  人物档案

  史世奇,号卧云,字小怿,1941年出生,山东烟台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顾问,中国民盟盟员。曾任威海市文物店总经理、中国王羲之基金会理事。史世奇先生幼承家教、刻苦学习、求学诸家,后拜启功先生为师,专心研究先生书体,深得真传,精获技法。

  史世奇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展览并获奖,先后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以及海内外文物机构等收藏。

  史世奇的学术成果及艺德人品被海内外人士公认。曾出访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等许多国家,进行书法、文物鉴定等学术交流。

(责编:金春妮、李秀梅)

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中国报协

电话:(010)65363816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协
电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欢迎关注中国报协

电话:(010)65363816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协
电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欢迎关注中国报业

电话:(010)65363857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业
电子信箱:773591345@
欢迎关注中国报业

电话:(010)65363857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业
电子信箱:773591345@

欢迎关注党报头条公众号

电话:(010)65363822
微信公众号:党报头条
电子信箱:252361907@
欢迎关注党报头条公众号

电话:(010)65363822
微信公众号:党报头条
电子信箱:252361907@

欢迎关注党报头条础笔笔

电话:(010)65363857/3004
欢迎关注扫码下载党报头条础笔笔
电子信箱:

773591345@
欢迎关注党报头条础笔笔

电话:(010)65363857/3004
欢迎关注扫码下载党报头条础笔笔
电子信箱: 773591345@

Copyright 2020by 中国报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