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耀平
2016年11月14日15:10&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来源:中国报业
林耀平近照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在传播渠道和传播速度上都有颠覆性的重大变革。但是,新媒体时代并不意味着新闻的本质不存在,更不证明新闻的基本要素可以随意改变,真实,始终是新闻最本质的要素。观察近年来新媒体中传播力最广的微信,信息的"移花接木"现象愈演愈烈,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也是微信谣言的一种表现形式,对新媒体业态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发端:网络谣言的变种
所谓微信"落地",指的是将异地或缺乏地点要素的内容和新闻信息,冠以本地名目推送。这种不负责任的"落地"方式,在传统媒体时代是十分罕见的,假设报纸的记者将其他地方发生的事情冠以"昨日本地"的名目发表,一经发现肯定会被视为假新闻,记者也会被严肃处理。在自媒体出现的微博时代,问题开始发端,一些不负责任的博主不自觉地在转发时"落地化",使之成为网络谣言的一种形式。但由于来源可查,这些不负责任的博主往往也因此声名狼藉,信誉受损,后来很少再故伎重演。而到了微信时代,因为朋友圈信息传播的衍散性,"落地"现象才愈演愈烈。
早期的微信"落地"现象多见于朋友圈或群内私聊,有明显的"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个人传播色彩。传播者为了吸引关注度,把朋友发过来的视频等信息,不加分辨地转发出去,并加上"发生于本地"的注语。报社记者也经常碰到这类问题。如前阵子笔者朋友圈有人转发一个让人很不舒服的视频,一中年男子疑似当着孩子的面,暴打白发苍苍的母亲。传播者声称就发生于本地某郊区,向其私信询问地点是否确认,对方就开始闪烁其词,一再追问下只得承认视频来自网上,因为是当地的朋友转发,以为就是当地发生的事情。
对个人转发行为来说,各类事件的"本地躺枪"已属司空见惯。严重的是,不少自媒体也会跟进,并在微信公众号推送,成为一波"网络谣言"。如前阵子网警辟谣的"石狮虐童视频",就是石狮当地的自媒体未经核实地点直接推送相关视频所致。
现象:渐成自媒体潜规则
值得警惕的是,当前许多不负责任的微信"落地",并非对网络谣言的不明就里,而是因为"落地"能博眼球、博转发的效果明显,使公众号运营者有意趋之若鹜,不但不以为耻,还有成潜规则之势。无论好事坏事,标题先强调一个"本地"再说。
比如一些奇葩事件,其实大家并不希望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但网络传播过程中,很容易被加上自家的地名。不止自媒体,很多官媒也未能免俗。近期有一段欠债不还的微信聊天视频很火爆,笔者留意到,它在被各个公号转载,从"一男子真实微信聊天记录",到"福建一男子真实微信聊天记录",再到"泉州一男子真实微信聊天记录",直至"永春一男子……""湖头一男子……",只要当地有公号存在,在转载时都习惯性地换上本地地名。
而好事,自然大家更乐意抢着"落地"。有个热门题材,使用百度就能发现问题。原文标题是《最适合养老的城市排名,排第一的竟然是……》,现在笔者都找不到原创是谁了。排第2到第20的,是固定的一些城市,连图片都一样,排第一的到底是哪个,版本就多了。随便翻几页,至少找到30多个版本,大到沉阳、西安,小到仙居、贵溪一类的县级市,到底哪个是正宗,已经真伪莫辨了。说白了就是当地公号把第一名换成自家的,其余照抄,就算"落地"了。这样的排名,其真实性、权威性、说服力只能沦为笑谈。
事实上,笔者所在的全国微信公众号交流群,经常有群友推荐一些好的内容,然后其他自媒体纷纷加以转载,只要来源并不明确,内容又有一定普适性,转载时往往冠以"本地"的由头,大家习以为常,并不认为这一做法有什么不妥。这类微信"落地",已渐成自媒体潜规则,并开始浸染到不少官方媒体。像笔者前面举的两个例子,不少"落地"转载来自本地权威媒体的官微。
原因:新媒体的行业规范缺失
对一家传统媒体来说,新闻的五要素是"铁律",五要素齐全,是新闻真实性的保证,但这一最基本的行业规范,在新媒体上似乎并不适用。
业界甚至曾有过辩论,新媒体推送的内容算不算新闻,是不是需要符合传统新闻定义。笔者认为这是不需要争论的,新闻涵盖的范围本身就广,新闻网站、提供新闻内容的公众号,甚至一些原创自媒体,只要以"媒体"自居,你所提供的内容,当然就必须符合新闻性。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不管以什么作为传播渠道,没有一家媒体,可以不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经历了自媒体的野蛮生长,特别是新媒体的媒体属性被广泛认可后,越来越多的非职业人士进入了媒体领域,甚至成为主导行业标准的主流。这也导致了一些对传统媒体来说非常不规范的做法,如抄袭、内容剪拼等,在新媒体大行其道。微信"落地",正是其中一个特征。
从专业角度来看,所谓微信"落地"乱象,实质就是五要素中地点要素的缺失。但这作为对内容的要求标准,抵不过新媒体从业者对"传播规律"的认识。众所周知,"接近性"是传播的重要属性,一般情况下,离读者身边越近、关系越密切的事情,就越容易为读者所关注,新闻价值也就越大。这是因为,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强度、对比差异、时新、趣味等因素刺激外,求近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定式。新媒体从业者从阅读量上就可以轻易掌握和总结这一传播规律,从而通过简单的"落地",实现传播价值的提升。大家并不觉得这一做法欠妥,是因为并不学习和遵从传统媒体的规范,而新媒体,在行业规范上却是一个空白。
微信"落地"泛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地域性新媒体原创能力不足。新媒体所依托的互联网,是一个跨地域的内容共享平台。而主打地域特征的新媒体,又不得不突出其本地特点。事实上,由于部分新媒体自身原创能力的限制,他们并不能每天提供足够多的达到互联网标准的本地题材。这就迫使运营者搜索更多同业题材,而简单落地化。从传统媒体角度来看,"落地"是一个正常的新闻操作手法,完全可以通过本地采访,补充信息,实现"原创性落地"。但许多新媒体从业者并没有这样的意识、能力及采访资质,只能简单地在标题上修改地点,从而造成了微信"落地"区别于传统媒体的落地,沦为彻底的"乱象"。
危害:对媒体公信力的自戕
许多人特别是新媒体从业者,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微信"落地"的危害,甚至对上述问题觉得是小题大作,因为他们遵循的市场规律,在眼球经济和阅读量提升上,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殊不知,信息阅读者对真实性的需求,是亘古不变的。一家媒体,放松了对真实性的要求,损害的是自身的公信力。而当一个媒体行业,集体弱化对真实性的要求,将影响到整个行业的生态。现在大家习惯说,"微信的内容不靠谱",很大程度就在于微信的内容系统监管不足。
新媒体野蛮生长,造成的信息不严谨,谣言纷飞,在互联网上留下的错乱记录,恐怕也将是我们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国外早有学者提出,现在网络发达了,大家对网络检索太过依赖,但试着做一些严肃的文字或是考证,就会发现网络的信息爆炸方式,会给研究带来极大的误导和困扰,这种现象被称为"信息病"。无疑,微信"落地"乱象,正是新媒体自戕公信力的典型行为,也为"信息病"的泛滥推波助澜。
此外,微信"落地"还是一种赤裸裸的抄袭行为,修改地点并不能提供实质性的本地内容,不利于促进新媒体对原创内容的开发。
对策:市场调节和信息监管相结合
腾讯公司年初的一份报告指出,今年将迎来微信公号的大洗牌,关注度将向优质、权威的内容集中。业内就有人预言,接下来会是一个"传统媒体复兴年"。这并不是说纸媒这种媒质将重整旗鼓,而是传统媒体长期积淀的严谨性、客观性、公正性和公信力,会延展到新媒体阵地并大有可为。
可以明显发现,今年传统媒体建设"融媒体"的步伐大大加快了,将自身业务延展到微信、础笔笔等新媒体领域,已成为不少传统媒体集团的共识,他们在新媒体扮演了愈来愈多"舆论领袖"的作用,逐渐改善了自媒体"野蛮生长"的格局。可见,通过市场调节,新媒体领域的"内部净化"并非不可能。但是,借鉴传统媒体优秀的行业标准,能否成为业内共识,还有待观察。从一些传统媒体对内部公众号和客户端的内容要求和审核渐趋严格来看,网络信息的"洁度"正向好的方向发展。
此外,外部的信息监管,行业标准的及早确立,也不能忽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于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的讲话中指出,"特别是面对传播快、影响大、覆盖广、社会动员能力强的微博客、微信等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用户的快速增长,如何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舆论引导,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突出问题。"
事实上,许多恶意的微信"落地",已经成为谣言的类型,网信管理部门应该毫不犹豫予以打击,以儆效尤。近日,泉州举办了一场环泉州湾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不料,比赛期间竟有人把今年环青海湖自行车赛的事故视频发到微信里,声称是泉州赛事出现的事故,幸好网警处置及时,当天就对当事人以发布虚假信息造成不良影响为由,处以行政拘留五日。这一雷霆行动,是对谣言性质的微信"落地"一次快速反击。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加强法制建设,信息监管不缺位,必能对信息净化起到积极正面的引导作用。
(作者:泉州晚报社总编辑)
电话:(010)65363816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协
电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电话:(010)65363857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业
电子信箱:773591345@
电话:(010)65363822
微信公众号:党报头条
电子信箱:252361907@
电话:(010)65363857/3004
欢迎关注扫码下载党报头条础笔笔
电子信箱:
773591345@
Copyright 2020by 中国报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